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張念原三策略救生技:從製造業開始、新藥短打

張念原三策略救生技:從製造業開始、新藥短打

資料來源:2025-06-03 / 工商時報 杜蕙蓉

回台掌舵中裕(4147)17年,即將卸任董事長的張念原表示,生技產業機會雖好,但新藥成功率就是10~20%,要勇於接受失敗並尋找適合發展的方向。他認為,台灣生技業還是要從製造業開始,新藥研發則要以短打求上壘,且要引進外資來拓展視野,增加新契機。

回顧台灣生技業的一路發展,張念原認為,以確定失敗的案子來說,沒有特別差,但也不能講好!因為新藥的成功率本來就很低,而很多台灣新藥公司卻選定癌症領域;實際上癌症是藥物研發中最難的領域,成功率遠低於平均,過去100年治療癌症的方法沒有太大進展,像抗癌這樣大的題目,如果沒有政府資源、沒有強大研發,會變成亂打一通。

張念原說,台灣新藥研發最缺的就是資金與人才,經歷過去一波市場熱潮與泡沫後,台灣投資人變得更為保守,導致生技公司籌資更為困難,發展受限,需要政府給予更多資源支持。

2008年回台就力倡生技應從製造業開始的張念原,以現階段的發展來看,台灣生技業還是要從製造業開始,穩扎穩打,只要價錢有優勢,也可以從小的開始做起;不過,台灣製造業規模普遍偏小,若未能整合資源,難以承接大型訂單。因此,透過企業間的合作整合勢在必行。

他透露,中裕已經跟TMBC洽談半年以上,雙方正尋求合作模式,例如可共用廠房、交錯使用產能,有效解決廠房閒置與營運負荷的問題。此外目前中國大陸生技代工業受到美國的封殺,為台灣帶來了發展機會。

另外,新藥研發不要只想就打全壘打,而是要切入像抗發炎藥、眼藥等Endpoint(臨床主要目標)與機制清楚,能很快有準確治療數字的適應症的藥物,先求趕快上壘的短打型態。或者也可考慮採取505(b)(2)路徑,針對現有藥品改良劑型或用途,投資金額較低、試驗規模縮小,是台灣業者較能承擔的策略方向。

還有引進外資也是關鍵突破口,張念原認為,外資的入股投資不僅帶來資金,更是一種「信任背書」,也能大幅提升台灣本地投資人的信心,且增加國際視野。



(首圖來源:杜蕙蓉提供)


全文網址:https://www.ctee.com.tw/news/20250603701420-430503